10月10日,應急管理部官方網站發布第10號公告,公布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改革過渡期身份標識牌。 公告稱,自2018年10月10日零時起,至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制式服裝配發前,原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和警種學院人員停止使用武警部隊制式服裝和標識服飾,統一穿著無武警標識的作訓服,并在作訓服左兜蓋上方佩帶消防救援隊伍身份標識牌。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改革過渡期身份標識牌佩戴效果圖(圖/應急管理部網站) 這是公安消防部隊自10月9日正式轉隸應急管理部后,消防官兵脫下軍裝、集體轉業的第一步,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原先武警干部佩戴的姓名牌換成了干部標識牌,戰士佩戴的國防服役章則變成了隊員標識牌。下一步,當他們更換新式服裝后,17萬現役官兵將徹底告別“軍味”。自此,世上再無消防兵,僅有消防員。 這樣的分別,也許令人感傷,但無疑是歷史的極大進步。 消防兵以巨大犧牲奉獻,支撐起社會安全 公安消防官兵,是和平年代經受生死考驗最頻繁、面臨犧牲危險最大的人。如果說野戰部隊的兄弟還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話,對于消防官兵而言,真真切切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因為戰斗時刻都會打響,必須保持365天不間斷備勤,24小時內隨時準備出警。 以2017年為例,全國消防部隊共接警出動117.6萬起,出動官兵1185.2萬人次,營救遇險被困人員15.5萬人,相當于每分鐘接警出動2次、出動官兵23人次,每小時營救遇險被困人員18人。 如此高強度、高效率出動的背后,正是歸因于實行了53年之久的消防兵制度。1965年5月,各消防隊伍小隊長(班長)以下都實行了義務兵役制。此后,消防隊伍先后經歷了軍隊代管、恢復公安機關領導、納入武警編制序列、轉入公安現役部隊等發展階段,但始終以現役官兵為主體。 我國之所以采用這種制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省錢”。消防部隊的義務兵只需要發放為數不多的津貼,軍官和士官的工資也相對較少。國家只需要投入不多的經費,就可以擁有一支戰斗力強勁、還不計較報酬待遇的消防隊伍。據統計,我國投入消防的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僅相當于發達國家投入水平的十分之一。 同時,這一制度也解決了消防員的入口與出口問題,消防兵的入伍與退役均由兵役機關進行辦理,消防部隊只需要抓好訓練、提高業務能力就好,不用為官兵的出路操心太多,沒有太多的人員優撫方面的負擔。時刻處于動態更新狀態的消防員隊伍,保證了這支隊伍總體上比較年輕,能夠有豐沛的體能來應對高強度的救火行動。 與地方消防員相比,消防部隊官兵還是軍人,他們講忠誠、講紀律、講服從、講奉獻,能夠堅決果斷地執行各種任務,從不畏懼各種危險和挑戰。1989年“8·12”黃島油庫爆炸事故、1998年西安“3·5”爆炸事故、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在慘烈的事故面前,消防官兵一次次上演了“最美逆行”。據統計,消防部隊先后有7個集體和4名個人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6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 我們必須認識到,現代社會的消防工作,是一個高度危險、且專業性極強的特殊職業,比起體能方面的要求來說,他們更需要豐富的實戰經驗,可以更好應對各種特殊復雜火情,及時準確地作出處置措施。在歐美發達國家,包括我國香港地區,消防員的中堅力量都是30-40歲左右的中青年,而不是入職初期的年輕人。 我國因公犧牲的消防兵中,入伍不足5年的占了較大比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消防實行現役制度,消防兵更迭太快,個人滅火經驗難以有效積累。如2015年1月2日,黑龍江哈爾濱市一倉庫發生火災,先后兩次發生坍塌,造成5名消防戰士不幸犧牲。年僅18歲、入伍4個月后首次實戰出勤的趙子龍,成為這5名遇難的消防員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中,犧牲消防員最小的袁海尚差1個月才成年。 烈士袁海尚差1個月才滿18歲。這是他入伍前與姐姐合影(圖/華西都市報) 面對愈發復雜的火情,經驗和專業知識往往比“拼命”更重要。多年來,人們一直對消防職業化、專業化有頗多期待。而隨著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消防現役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至10月9日正式移交應急管理部,改革的靴子終于落地,我國消防制度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